从“表情”到“表情包”,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划时代的。表情包是互联网时代社交领域的副语言,它的出现以及流行宣示着表情这一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有符号化沟通方式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
伴随着文化变迁、技术的发展,表情包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性到系统性、从无偿性到商业性的演变过程。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字符表情阶段、GIF动图表情阶段、商业化的表情包阶段。
最初的字符表情非常简单,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9月19日,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了微笑符号“:-)”,此后日本人创造性地发明了被称为“颜文字”的纵向表情符号,将网络符号的表情达意往前推进了一步。
1999年emoji的出现更是开启了网络表情符号设计的先河,日本人栗田穰崇用黄色圆形的面部表情来传递喜怒哀乐的感觉,这些表情符号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生发创新。
第二个阶段是图文混杂的动态表情,以GIF动态表情的出现为标志。2006年12月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学生王卯卯创作出的“兔斯基”系列动态表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动态表情包。
“兔斯基”表情包
此后,互联网上掀起了动态表情的制作风潮。而在广大网友的创造中,这些动态表情包已经突破早期以人脸及表情为主的局限,有些还夹杂着动态文字等,因而具有了更强的叙事性和情绪感染力。
第三个阶段是在商业和技术的催化下,产业化的表情包。随着表情符号的流行,表情包的商业平台日益得到重视,为表情包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商业化路径下的付费表情包
以微信为例,2015年7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表情开放平台,每个用户都可以上传自己设计的表情包,一旦审核通过就可以上线。与此同时,以打赏作者的模式,鼓励用户付费使用表情包,这极大地推动了职业设计师乃至设计公司投入专业表情包的创作;反过来,表情包产业链的成熟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表情包文化的繁荣。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