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狮娱乐-蓝狮注册登录站

柳州:一座充满风情的山水风光城市

日期:2023-04-10 18:02 / 作者:佚名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中部。柳州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六县四区(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城中区、柳北区、鱼峰区、柳南区),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016.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131.04 平方公里,总人口37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60万人。柳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世居少数民族7个(壮、苗、瑶、侗、仫佬、水、回),全市居住民有汉、壮、苗、瑶、侗等48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3.9%,有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县、6个民族自治乡。

  柳州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工业名城。柳州一直以来是广西乃至华南、西南的工业重镇,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了以汽车、冶金、机械为支柱,化工、制糖、造纸、制药、建材、日化等产业并存的工业体系。

  柳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柳州是中国南方人类的发祥地。五万多年前,柳江人、白莲洞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市区有白莲洞遗址、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在先秦时期,柳州属百越族的西瓯、骆越部族聚杂而居之地。秦末汉初属南越国地。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今柳州城内驾鹤山下为治所设置潭中县,是为柳州建置之始,迄今已有2122年。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柳州是其最后居留地,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柳侯衣冠冢及历代碑文石刻至今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桂林和柳州成为中国的文化陪都。早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柳州彩调剧《刘三姐》改编的电影《刘三姐》为广西夺得“歌海”美名。柳州曾创作排演出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音乐剧《白莲》,被专家誉为“地市级剧团完成的国家级剧目”,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2008年柳州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并获得了国家首批、广西唯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光荣称号。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建成了免费向群众开放的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浮动大舞台,重建了柳州文庙并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祭孔大典,西南最大的军事博物园、广西唯一的工业博物馆等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荣获“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奖”、“最受观众喜爱剧目奖”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先后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五届泛珠论坛开幕式等重大文化调演;《铜鼓敲出壮乡情》作为广西唯一入选节目,赴京参与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德育动漫电视连续剧《心灵之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填补了柳州乃至广西动漫影视产业的空白。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柳江之夏”群众文化活动荣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 首部侗语原生态电影《童年的稻田》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奖项。传统戏剧侗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际奇石节”影响力不断扩大。2012年,由半月谈举办的“品牌生活榜”的评选中,柳州荣获了“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

  柳州是一座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城市。近年来,柳州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步实现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山清水秀地干净”的宜居生态环境日渐显现,独具山水园林特色的城市品位逐步提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与2005年相比,“十一五”期末,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3.1%34.5%。全面开展园林景观建设,“十一五”期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150公顷,是“十五”期的2.5倍;绿化覆盖率达38.64%,比“十五”期末增长4.85%;人均公共绿地达10.5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2.7平方米。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森林资源保护有效开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3.2%。深入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城乡清洁工程、夜景灯光工程、百里柳江综合整治工程,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水质保持国家III类标准,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在2009年公布的《全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柳州城市环境舒适度排全国第九位、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排全国第十位。2010年,柳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并被评为“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2011年,柳州被评为“中国十大美丽城市”。

  柳州是一座充满风情的山水风光城市。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典型的岩溶地貌造就了柳州“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自然景观,市区青山环绕、水抱城流,有“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的美誉。柳宗元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徐霞客笔下“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郭沫若诗句“邕江惜别柳江来,拔地奇峰画卷开”,便是柳州城市风貌最为形象的写照。柳江流经柳州市区75公里,市区北岸城中心三面环水,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古籍称其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故又有“壶城”之称。水是柳州城市景观的灵魂,“百里柳江、百里画廊”将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城市建筑、人文风情融于一体,“水上运动娱乐之都”已经成为柳州的绚丽名片。柳州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市区柳江上有形态各异的桥梁17座,在建2座。市区拥有8个公园和39个小游园,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柳州旅游资源丰富,辖区有4A级以上景区14处。市区有传说中歌仙刘三姐传歌和骑鱼升天的鱼峰山、小龙潭;有唐代文学艺术家、哲学家柳宗元衣冠墓以及后人祭祀柳宗元的柳侯祠;有集中展示柳州风土人情和建筑特色,被誉为“东方奇观”的大龙潭公园;还有以奇石文化为特色的箭盘山公园和以明清文化及道、佛传统文化为特色的蟠龙山公园等景点。柳州奇石资源广、藏量大、品种多、质量高,建设有全国最大的奇石馆和奇石市场,被誉为“中华石都”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堪称民族风情“四绝”。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就是在柳州传歌、在柳州成名、在柳州成仙的。位于三江县内的程阳八寨风雨桥是世界十大名桥之一。徐霞客于1637年游历柳州,考察的名胜古迹、幽岩暗洞和风土人情的情况以及考证,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

  柳州旅游业的发展历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关键举措。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917.88万人次,同比增长25.32%,其中国内旅游者1904.1万人次,同比增长25.3%;入境旅游者137760人次,同比增长30.01%。旅游名城建设取得的成效,为柳州建设超大城市聚集了人气,为柳州加快“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柳州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跨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文化建设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同时,作为广西旅游重要的目的地城市,未来几年,柳州将实施“3316工程”,即旅游政策性投入30亿元,吸引旅游投资300亿元,吸引1000万外来过夜旅游者,旅游相关产业年收入达到600亿元。这些,都为柳州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柳州旅游发展的前景无限美好!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