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关注基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我们今天发布会的主题,就是介绍这两个文件,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有关情况。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聚焦人民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22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9.7%,比2012年提高了25.2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比2012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6%,比2012年提高6.6个百分点。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
二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的70%。健全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普通高中建立了不低于1000元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相比十年前,生均教学用房面积提升了1/3,生均仪器设备值增长了两倍,互联网接入率从25%提升至近100%,大班额、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
三是急难愁盼有效缓解。“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调控,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公民同招”全面落地,义务教育“择校热”明显降温。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形成,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党建德育工作明显加强,劳动教育得到应有重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显示,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80%左右的学生学业水平达到中等以上。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阅读、数学、科学等科目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的取得,反映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我们一定要坚定自信,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育人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第二,《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织牢织密服务保障网,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重点介绍四个问题。
一是什么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按照国家权威部门的有关定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性公共教育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给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
二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要实现“优质均衡”;二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要实现“应助尽助”;三是保障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就业创业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要实现“应保尽保”。《优质均衡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优先保障、政府主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全民,优质均衡。
三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关键着力点在哪里?关键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着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是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各项办学条件达到规定标准,创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生活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省级政府要聚焦促进省域内不同地市、县区之间缩小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差距。
第二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要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推进教育数字化,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是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
第四是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完善随迁子女入学保障政策,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不同群体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四是要达到什么样的工作目标?《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第三,《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近日正式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致力于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扩优提质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学前教育阶段,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以上(2022年为54%);义务教育阶段,扩增一批新优质学校,优质学位供给大幅增加;高中教育阶段,培育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特殊教育方面,特教学校在20万人口以上的基本实现全覆盖,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7%以上(这个指标2022年是96%)。
《扩优提质行动》具体措施有八项,分别是学前教育普惠保障、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特殊教育学生关爱、素质教育提升、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战略、综合改革攻坚等。重点介绍前四个行动。
第一是学前教育普惠保障行动,主要解决学前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优质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一是首次明确公办园公用经费标准,提出“各地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原则上应于2024年达到600元/年·人”。二是要求优化普惠性资源结构,稳步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三是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强化营利性民办园收费调控,遏制过高收费。
第二是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一是推进优质学校挖潜扩容,对有条件的、办学水平和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学校,“一校一案”合理制定挖潜扩容工作方案,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二是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因地制宜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着力加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
第三是关于普通高中内涵建设行动,主要解决普通高中多样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焦虑的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第四是关于特殊教育学生关爱行动,主要解决特殊教育资源不足适宜性不强的问题。一是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二是推进普惠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
第四,下一步落实两个意见的工作考虑。主要有四项:
一是指导各地制订方案,细化落实要求。我们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出台一些硬招实招,明确责任分工,传导责任。
二是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加强工作督促。我们将对重点任务和关键指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确保各项政策能落地、见实效。
三是推进数字化赋能,提升工作水平。将进一步加强学龄人口变化预测前瞻性研究以及城乡学校布局合理性研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应用,促进优质资源更广泛共享。要完善国家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管理效能。
四是推动改革试点,推广典型经验。我们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积极挖掘推广各地各校扩优提质的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我就介绍这些。
谢谢田祖荫司长丰富详实的介绍,下面我们请刘景副司长介绍财政支持基础教育的有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基础教育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始终是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协调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明确中央与地方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为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我从“扩投入、促公平、调结构、严监管”这四个方面,就基础教育国家财政支持政策作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在“扩投入”上做文章,经费规模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十三五”以来,在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基础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特别是过去的三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基础教育各学段财政总投入和生均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2年,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3.2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7.7%。其中,学前教育增速最快,年均增幅达到14.8%。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2015年分别增长91%、33%、53%,生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支持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在“促公平”上出实招,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支持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都用于中西部地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国家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保障困难群体共同发展上,建立健全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谢谢刘景副司长,下面请陈云龙副局长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情况。
谢谢陈云龙副局长,下面请张国珍厅长介绍甘肃省学前教育及普惠发展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甘肃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2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74%,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中西部省份学前教育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性变化。我分三个方面汇报:
第一,“三个强化”凝聚发展合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先后出台《甘肃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二是强化经费保障。2012年以来,中央和省级投入学前教育经费达到178.9亿元,年均增幅17.5%,学前教育成为我省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幼儿得到实惠最多的学段。2016年起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实施减免保教费政策,累计惠及幼儿715万余名。印发了《甘肃省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城市每生每年1400元,农村每生每年是1200元。三是强化督导评估。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建立“县级自评、市级审核、省级督导评估”的专项督查机制,已有18个县(区)完成省级评估。全面实施挂牌督导制度,实现责任督学对幼儿园督导全覆盖。
第二,“三项工程”促进扩容提质。一是实施扩容工程。连续4年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增公办园213所、园位6万余个;扎实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及“回头看”,扩增普惠性学位8万余个。二是实施提质工程。全省1000多所城区优质园结对帮扶3000多所农村园和民办园,通过优质园带动,促进农村园提质,全面推进了乡(镇)村幼儿园的一体化管理,促进每个乡镇办好1所公办园。三是实施内涵提升工程。开展幼儿园分类评级认定工作,培育各级优质幼儿园3911所。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幼小衔接”,提升科学保教质量。
第三,“三个提升”培优师资队伍。一是提升专任教师占比。出台了公办园编制的标准,核定了市县两级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是2.7万名,近3年增加公办园专任教师12000余名,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到75%以上。二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逐年在省内师范院校扩大本专科层次学前教育招生规模,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范围,从源头上保障有质量的教师供给。健全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5年一轮的全员培训覆盖所有幼儿教师。三是提升待遇保障水平。定期专项督查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情况,所有乡村幼儿教师每月可享受人均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助,幼教师资的稳定性和职业幸福感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精神,聚焦中西部基础教育实际,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体系,促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谢谢,我就介绍这些。
谢谢张国珍厅长,下面我们请杨振峰副主任介绍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经验做法。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建设新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一项新举措,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新优质学校建设应至少突出两点:一是新的育人方式,五育并举,因材施教,培养创新性思维;二是新的发展方式,激发活力,加大内涵建设,减负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第一,守正创新,开拓新优质学校发展之路。一是坚持回归教育本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聚焦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家门口学校,以专业力量为支撑,通过深度调研、案例分析、互动培训、交流分享、立体宣传,打造100多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百姓满意的家门口好学校,树立了好学校的价值标杆。二是坚持激发办学活力,聚焦学校“最近发展区”,围绕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与教变革、学校治理等四个方面,分别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指向的学校集群,覆盖约1/4的学校,通过智慧传递、合力攻关、专家指导等方式,形成立意高、可持续、符合实际的学校发展实践模式。“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变革及支持系统获得了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是坚持高质量引领,充分发挥新优质学校引领作用,在办学价值取向、育人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通过关键项目驱动,实施引领行动,探索学校发展新方式、促进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
谢谢杨振峰副主任,下面请王丽娟局长介绍郑州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做法。
第四,答好公共服务“民生卷”。高标准推进“双减”改革,“官方带娃”受到肯定,金水区教育局、管城区漓江路小学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校外培训机构“四级包保”等多个治理模式全国推广。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应入尽入”,受到河南省政府表彰。扎实开展特殊教育和控辍保学,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权益。
谢谢王丽娟局长,下面请郑秀玉局长介绍深圳市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的经验做法。
各位媒体朋友,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千方百计扩规模、提质量、促公平,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下面,我重点围绕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情况作个介绍。
一是大力建设公办普高学位,让市民子女“有学上”。针对我市高中学位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实际,实施大规模高中学校建设计划,成立市领导挂帅的市教育领域项目指挥部,超常规推进高中建设。2020年至2023年,全市共新改扩建41所公办普高、新增9万个公办普高学位,推动高中阶段年招生规模由2019年的8.2万个提升至2023年的12.5万个,2023年全市普高录取率超过70%。未来两年,我市还将新改扩建10所以上公办普高,新增2万个以上公办普高学位,公办普高录取率将持续保持稳定。
二是努力提升高中办学质量,让市民子女“上好学”。我们创新思路,多管齐下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探索“高中园”建设模式,由优质名校分别牵头,高标准建设4所高中园,每所高中园各有3-4所高中,园内高中在设施、师资、课程、后勤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名校带新校快速发展的倍增效应。大力推动高中多样特色发展,2023年首批创建10所理工、人文、艺体等特色高中,推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从经费、师资等方面全力支持高中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生均支出占国内城市前列,“优秀高中校长教师培养工程”等累计培养500多位市级骨干校长教师。2022年,我市高中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接下来,深圳市将坚决贯彻“两个文件”精神,前瞻性地做出谋划布局。
一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保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动态调整各级各类生均拨款标准,优化支出结构。二是完善学位供给保障体系。编制《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建立与适龄儿童相适应的学位供需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持续推进2023—2025年基础教育学位建设。三是完善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实施《中小学校项目规范》,修订深圳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集约建设“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开放共享、智慧智能、五育并举”的精品学校,实现“建一所、优一所”。四是完善资源均衡配置体系。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至2025年全市将新增80个优质教育集团,实现新建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大力推动优秀教师交流轮岗,2023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五是完善教育关爱体系。加快各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出台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管理办法和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服务工作办法,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读尽读、应随尽随。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谢谢郑秀玉局长,嘉宾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欢迎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介绍一下自己所在的媒体。
我们看到两个《意见》都对教育数字化作出了部署,去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请问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应用情况如何?谢谢。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教育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行动,不断优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主要在四个方面有明显的进展。
第一,丰富了优质资源的供给,包括汇集了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家庭教育、教改等十多个板块,共53个栏目,资源总量达到了5.04万条。
第二,积极拓展了功能应用。我们提供了用户个体和师生群、家校群、教研群等群体的交流分享功能,以及有通知、打卡、接龙、问卷、课表、课后服务等互动工具,满足日常的教学和管理需要,支持电脑教室大屏、手机和电视投屏等多种终端应用。
第三,强化了培训。举办了平台应用国家级线上培训,解读了平台的基本功能、各级区域管理功能、学校功能及典型的应用场景、使用方式。现在全国各地60.3万人在线上参加了培训。
第四,推进了试点。指导15个试点省份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召开了试点省份的工作推进会,明确了试点的要求,推广典型应用经验。组织开展平台应用成效评估,重点对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服务“双减”等方面进行评估,看看有什么效果。
截至到2023年8月15日,平台注册用户总量达到8949万人,累计访问量达到了307亿,各地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根据实际需要,积极使用平台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服务中西部农村地区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有效支撑“双减”的政策落实,大幅度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就回答这些。
前两天,学前教育法草案提请审议,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请问国家在加大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方面还有什么考虑和举措?谢谢。
今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已经基本结束,请问今年的总体情况如何?教育部采取了哪些举措?谢谢。
感谢央广网记者的提问。中小学的招生入学工作事关教育公平,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央领导重视,教育部也高度重视,今年5月份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健全公平入学的长效机制。目前看,各地总体落实情况良好。围绕做好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落实文件要求,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应对小学的入学高峰。受人口政策影响,一些大中城市今年的小学入学人数都达到了近年来的峰值,教育部指导各地健全常住人口学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当地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切实做好学位的供给保障工作。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前发布了学位预警,引导家长合理预期。要求学位资源短缺的地区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积极地挖潜扩容,扩大优质学位的供给,保障适龄儿童的就近入学。我稍微解释一句,学位预警,是希望把工作做在前,政府采取措施建学校、扩资源。家长也能知道招生入学的有关情况,引导合理预期。这几年,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等地方都结合当地的实际,探索了不少好的做法,各位媒体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追踪了解详细的情况。
二是不断完善基本入学制度。按照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近几年,中小学的招生入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免试就近和“公民同招”,禁止通过考试或者变相考试选拔学生;普通高中方面,坚持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完善“一依据、一结合”(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中考的改革模式。在学前教育阶段,《扩优提质行动》文件明确提出,优化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探索建立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努力保障适龄幼儿就近就便接受普惠性的学前教育。
三是努力保障特殊群体的平等入学。指导各地健全和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让适龄儿童辍学的底线,做好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的入学工作,加强关爱帮扶和教育资助,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2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位比例超过95%,今年初步测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今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地方查处了多起违法违规举办的培训和竞赛机构活动,借此机会教育部再次强调,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的违规培训、竞赛机构相勾连,严禁以竞赛成绩、考试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的依据或者参考。对违反规定的地方和学校,我们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请广大家长不要轻信违规竞赛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虚假宣传,不要盲目给孩子报各类培训班和让孩子参加违规竞赛。我们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广泛监督。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儿。
刚刚有提到我国部分省份连续几次参加PISA测试阅读、数学、科学科目的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想请上海市委的杨主任介绍一下上海市近几年参加PISA测试的一些情况,以及给我们哪些经验和启示?谢谢。
感谢澎湃新闻记者的提问。正如记者提问说到,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参加PISA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领域成绩领先。不仅如此,我们基础水平以上学生占比,包括优秀率、良好率都在全球居于前列,这充分凸显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点,一大批家门口好学校,抬升了义务教育的基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