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办于2011年6月8日(星期三)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秘书长杨伟民和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国日报记者]:这次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大家可能都担心实施起来会有一些难度,对相关的一些政策或者措施,不知道发改委有什么考虑?
[徐宪平]:你提的问题很重要,许多人都认为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落实的话,关键是差别化的政策要落实。
[杨伟民]: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当中确定了“9+1”的政策体系。“9”是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1”是绩效评价考核,也算是一个政策。
总的说来,我们“9+1”的政策体系重点是放在提出政策未来改革的方向,但是需要在下一步会同有关部门一项一项、一个政策一个政策的落实,变成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这个过程当中,已经有一些政策开始实施,比如财政政策,我们提出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个政策从前年财政就开始做,前年中央财政拿了120个亿转移到我们确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用于保障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支出,去年资金增加到250亿。我们将436个县级行政单位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当于每个县平均得到了接近6000万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由于这些政策比较庞大,没有更多的时间一项一项介绍,主要我说一下确定这些政策的考虑。
第一,这些政策必须是差别化的政策。大家经常说我们国家地域广大,但是各项政策应该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有差别化。现在我们的产业政策是按照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的目录,在全国是同一个,未来是按主体功能区来实行,比如现在在全国是鼓励的,但是未来可能在确定的优化开发区域当中是鼓励的,在限制开发区域当中就不一定是鼓励的项目,也可能变成允许或限制的。这样就体现了每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一个主体功能区都会有相应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指导。
第二,缩小我们的政策单元。我们现在实行的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战略,相应的政策也是分成四大类,西部有西部的政策,中部有中部的政策,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缩小政策针对的地域空间单元。比如德国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它的政策单元有270个。按照我们现在确定的主体功能区(当然还没有全部完成,省级的主体功能区规划还在编制过程当中),现在有3个优化开发区域,18个重点开发区域,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7个农产品主产区,不包括1400多个各类开发园区,这样政策单元变成53个,我们把过去的政策单元从4个变成了53个,这样政策的针对性就比较强。比如对生态保护的政策,今后就可以更多地用于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让它更多地享受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对农业也有很多的政策。今后我们可以集中把农业政策,可能主要是增量,也包括一些存量的农业政策更集中地用于支持我们确定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主产区当中,这样每一个地区享受到的政策比原来就要多得多。
第三,政策要根据改革的大方向和改革的精神来制定。制定一个政策,首先要看近期的可操作性,是不是有一些难度。有一些政策要考虑未来改革以后,体制变成那种情形以后,政策到底是怎么样。所以政策的确定既要考虑操作性的问题,也要考虑未来改革的方向问题。比如这里提的一些带有改革精神和带有改革味道的政策,实际上涉及到对现行的体制和政策作出重大的调整。这虽然近期实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未来符合改革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