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狮娱乐-蓝狮注册登录站

一周一馆——青海省博物馆(高清图片?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日期:2023-04-16 08:59 / 作者:佚名

原标题:一周一馆——青海省博物馆(高清图片?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青海省博物馆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8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时间:1986年创立

青海省博物馆,是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厅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于1979年筹建,1986926日正式建馆。

是文博院馆类人文旅游景区,也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展出面积9146平方米。核心景观有:《青海省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藏传佛教艺术展》3个展览,曾获得第五届(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提名奖。

馆藏文物

现有藏品1万多件。其中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石器、骨器、陶器和铜器;汉、唐时的铜印、铜俑、铜镜、碑刻、写经、木俑、铜钟、波斯银币;元代的纸币、石造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书画等。民族文物中有民族文字铜印、民族服饰,明、清王朝给少数民族地方官员的封诰以及佛经、佛像、唐卡、法器等宗教艺术品。革命文物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果洛时遗留的公文包、铜锅、军帽等。上述藏品以远古时代的彩陶、历代传世的民族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最有特色。藏品中的裸体人像壶,造型奇特,器物的正面浮雕彩绘有人体全身塑像。另一件舞蹈纹彩陶盆,绘有3组各5人列队舞蹈的场面,表现了原始居民的舞乐生活。这两件距今四、五千年以前的艺术品,是青海数万件彩陶中的典型代表。

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万件,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注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自筹备起,就致力于地方历史、民族文物的搜集整理,馆藏的各类文物已达47000余件,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0余件。

青海省博物馆推出了《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四个专题陈列。《可爱的青海》展览以图片为主,辅之以沙盘模型,动物、矿物标本及先进的声、光、电手段,集中展示了青海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矿藏、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青海在工、农、牧等各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该馆编写有《唐蕃古道史料辑》和《藏传佛教艺术》画册。

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青海行的采访团来到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51日正式对外开放。这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博物馆。总面积20800平方米。内设主、侧展厅9个。青海地处江河源头,又是藏、汉、回、蒙、土、撒拉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其中不少珍品是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青海省博物馆现有四个基本陈列:《青海史前文明展》、《青海民族文物展》、《青海藏传佛教艺术展》和《可爱的青海》 。这四个陈列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列,既是青海历史文物的陈列内容,又分别自成体系,各具特色。

馆藏文物欣赏

元至元通行宝钞贰贯

桑皮纸,呈长方形。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栏中“贰贯”字样。下有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书“中统元宝”;右为“诸路通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骑缝章印。纸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辫套

辫套是藏族女子服饰中的背饰之一。每逢节日藏族妇女将秀发辫成108条小辫,分别装入两个辫套内。此件辫套黑底,用彩线绣有各种花卉图案,其上又间隔连缀三个大小不等的银碗,银碗上鐕刻花卉并涂以各种颜料,再镶珊瑚。辫套下缀黑色穗子,色彩鲜艳,图案生动,装饰庄重华贵,给人以美的享受

卡约文化鹿纹彩陶双耳罐

侈口,束颈,略垂腹,颈部双耳,平底。绘彩部位施桔红色陶衣,黑彩,颈部饰网格纹,腹部绘七只大角鹿,鹿似停立昂首,形态生动,器型美观,纹饰简练,生动,布局合理,是卡约文化彩陶中的珍品。

银耳坠

俗称“上三下五、上五下七、上七下九”,即在银制的耳环下边吊有五条、七条、九条小银穗,并用数串五色珠子把耳环连在一起,佩戴时珠串长长垂于胸前,它不能戴在耳眼上,只能挂在套环上。

扭达

“扭达”是土族妇女早期的帽饰。因地域不同,式样有八、九种之多。“扭达”用彩布制成,装饰以银、铜等长针,缀上云母片及彩色丝穗。戴“扭达”时,将头发梳披于两侧,发梢上折,绾在两鬓间,呈扇形。

雍正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银印

质地银,正方形,虎形钮。虎双耳竖起,抬首前视,虎视眈眈,前腿直立,后腿卧地,呈半蹲状。印面阳刻蒙文,汉译为“青海西左前旗扎萨克之印”。印前侧面阴刻汉文楷书“礼部造”,左侧面阴刻“雍正二十一年造”字样。此印为清代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之一的“旗主印”。“扎萨克”系蒙语,意为旗长,是清政府管理青海蒙古族的特设建置。

清彩绘吉祥天女唐卡

布面彩绘。主尊为吉祥天女像,上部绘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下绘财神像。主尊神态狰狞,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髅碗,呈游戏坐姿于坐骑之上,坐骑四蹄腾空,动感极强,上界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界为财神,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绘制精细。

《格萨尔王—霍岭大战》

《格萨尔王》分部本之一,手抄本。该部是其中降服妖魔、除暴安良的战争中最著名的一场战争。主要记叙了霍国国王想趁岭国国王格萨尔出征之际,抢其爱妃珠姆,派数万大军攻打岭国,格萨尔王得知消息后,亲率岭军,以其勇敢和智慧,大败霍军,征服霍国的故事。具有资料研究价值和版本价值。

清鎏金铜宗喀巴坐像

铜质,通体鎏金,头戴尖顶僧帽,身披袈裟,左肩莲花经书,右肩莲花宝剑,手施说法印,结跏趺于双莲座上。宗喀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尊崇的上师,头戴黄色桃形尖帽,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和标志。

明永乐款鎏金铜文殊菩萨像

文殊面菩萨相,极为和平慈祥。双手施说法印,左手持般若波罗密多经,还拈着一枝白莲茎,莲枝展开在左肩侧旁。珠宝金饰环身,十六妙龄身态,以金刚跏趺坐于莲花日轮宝座之中央,通体鎏金。莲花座正前台阴刻“大明永乐年施”款。

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罐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敛口,鼓腹,平底,口部饰弦纹。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艺,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器型规整,工艺娴熟流畅,纹饰美观生动,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唐黄地联珠团窠对马锦

残片,呈方块。织锦,黄地,联珠圈纹,蓝彩绘对马,对马昂首,一前蹄弯曲,马头饰有飘带。纹饰基本清晰,保存完好。一侧保留有幅边,1:2平纹经重组织,联珠窠对兽装饰特点,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是研究“丝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手书“羯摩经”

该经卷系隋或唐初写就,是佛经《羯摩经》抄本。写本纸质较细,有韧性,经过染黄,略有水渍,按纸质色泽行字,皆合隋、唐规制。经书全长17米左右,34张纸粘连而成长卷。单张纸长49.3-49.5厘米,25.2-26.6厘米。每页书写28(首面前阙,16,末页经文20,尾题一行,21),每行17-18,全卷共933, 16790余字。“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卷首略有残缺。“羯摩”为梵文译音,意为“作业”,《羯摩经》是一部有关佛教戒律和忏悔内容的经典。

玄武砚滴

青海互助高寨汉墓出土,魏晋时期。砚滴龟蛇合体,作站立状。龟头前伸,双眼圆睁,口衔一件小铜碗。小碗浅腹,平底。龟甲铸痕清晰,形象逼真,有长蛇曲卧龟背,蛇头曲伏在龟颈右侧,花纹呈点状分布蛇身。龟腹中空,龟背中央有一管状孔直通龟腹,一用作注水口,二可能作为笔插用。龟蛇古称玄武,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因此,称该器为玄武砚滴。砚滴为文房用具,造型特殊象形,即可陈设,又可实用。

铜镜

青海贵南尕马台墓葬出土。铜镜正面磨光,背面中间有半圆形钮,已残。镜缘有两个穿孔。主题纹饰为羽状七角星纹。铜镜用单范铸造,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面铜镜。

辛店文化双勾太阳纹彩陶双耳罐

侈口,束颈,略垂腹,颈部双耳,平底。绘彩部位施桔红色陶衣,黑彩,颈部饰网格纹,腹部绘七只大角鹿,鹿似停立昂首,形态生动,器型美观,纹饰简练,生动,布局合理,是卡约文化彩陶中的珍品。

齐家文化双大耳红陶罐

泥质红陶,广口,略鼓腹,平底,双大耳,口沿稍残。器型规整大方,胎质轻薄匀净,陶色纯正明快,是齐家文化陶器中的精品之作。

弦纹网纹彩陶壶

青海民和核桃庄拱北台遗址出土。橙黄色泥质陶,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器型规整光洁,从上至下通体绘彩,色彩艳丽。颈部为弦纹,肩腹部分别绘网纹、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和波纹、弦纹。构图层次分明,线条均匀准确,显示出高超的构图技巧,是一件珍贵的彩陶艺术品。

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

交通信息

地 址:青海省西宁市西关大街5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注册入口